秋分是中國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之一,這天處于秋季90天的中間,有著“平分秋色”的意思。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
吃秋菜、送秋牛、秋祭月是秋分的傳統活動,除此之外,放風箏也是當天的一個重要風俗。“迎秋分,放風箏”是以前人們翹首以盼的事情,現在也流傳了下來。
風箏起源于我國,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素有“南鷂北鳶”之說,是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品之一,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廣東的陽江風箏是“南鷂”中最具代表性的風箏,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嶺南文化代表之一。陽江風箏制作技藝古樸精湛,流傳于整個陽江地區,多年來在國內外比賽中名列前茅,斬獲各項大獎。
在風箏文化氛圍濃厚的陽江沙扒鎮,民間就有不少的風箏制作高手,他們通過純手工制作風箏,為陽江風箏這個特色文化增色添彩。風箏制作技藝在沙扒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項傳統的制作技藝,制作過程中需要融匯“扎、糊、繪、放”傳統四藝,使風箏凌空后呈現“生動靈活、形神兼具、惟妙惟肖”的觀賞美感。陽江沙扒風箏有龍串類、靈芝類、板子類、軟翅類等等,追求的是色彩鮮艷、繪制精美、生動靈活。陽江沙扒風箏文化底蘊濃厚,當地群眾制作風箏熱情極高。純手工制作的風箏樣式繁多,花鳥魚蟲、神話故事均可入畫,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嶺南特色。
在這秋分的時節,不妨帶上風箏感受下秋天的氣息,同時體驗下“靜等清風起,扶搖上碧空”的樂趣。
【本期嘉賓簡介】
梁世官,陽江風箏項目市級非遺傳承人、陽西縣風箏協會副會長。
策劃:區健妍
統籌:鄔嘉宏
文案:聶粵 劉嘉文
設計:胡斌斌 王佳豪
視頻:劉嘉文
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完善保護傳承體系。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找到非遺更多“打開方式”。新的一年,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讓更多非遺活躍鄉村全面振興大舞臺,添彩助力,點亮鄉村更加光明的前景。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后來被人稱作“米機王”的黃滬芳自幼習遍南派十三家拳術及摔跤,青年時學習西洋拳擊,后又拜師詠春拳宗師黃禎,七年藝成,隨名師岑能學藝。米機王詠春拳就是黃滬芳在原佛山詠春拳的基礎上,綜合南北各種拳術精華后研創出來的。由于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
隨著暑期旺季臨近,西安有望進一步釋放文旅潛力,持續領跑西北旅游市場。值得關注的是,在陜西,消費者跨省游目的地TOP5中,洛陽(牡丹文化節)、成都(休閑旅游)、北京(文化體驗)分列前三,體現“文化+生態”的復合型出游需求。這個清明假期,“村游
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在“非遺版”春節,看一場傳統民俗表演也成為不少人的選擇。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