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悠久的歷史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有大量值得珍藏的文化財富,其中之一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代相傳,口傳心授活態的文化遺產,體現著民族智慧和精神,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具象的文化基因。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產生的,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都有著自身的傳播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而:一是持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性是指它的表現形式時時刻刻處于一種持續與變化的狀態,而非靜態停滯。從最初的產生,到日后被逐漸完善,被創新,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二是自然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然性特征是指依托于自然環境而萌芽成長,可接受外界的信號有所變化。實現其創新與升級。當它成熟完善后,又映射出自然環境的特征。三是傳承性。非物質文化傳承的重點是形態與內涵。傳承的路徑是傳承制度與傳承方式,一代又一代人通過約定俗成的傳承制度與傳承方式將其形態與內涵傳承下來。才讓世人看到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無形的、不可重復的歷史遺存和文化記憶,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如何保護好這份遺產并使其傳承下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其本土文化意義和價值不言而喻。就如同珍稀動物保護一樣,這一工作已容不得疏忽和懈怠。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非遺的數字化傳承逐漸提上議事日程。主要包括非遺的數字化采集和存儲,數字化復原和再現,數字化展示與傳播等。非遺傳承人受知識水平和技術限制,很難實現非遺的數字化。
(一)秉承代代相傳的理意現代學徒制傳承手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獨特的表現力。創造力和感染力,展示了源遠流長的獨特的生產生活風俗。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基因,承載著特色鮮明的民族記憶,是民族智慧的結晶與民族發展的源泉,現代民族文化不可能建立在空中
樓閣之上,傳統與現代非水火不容的完全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傳統文化是現代民族文化的基礎和來源,現代民族文化是傳統文化的摒棄與發展,人類文明之光便在這種循環往復中不斷向前、變化發展。如何科學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嚴肅課題。秉承“代代傳承理念就是要將這種獨特的優秀民間文化傳播開來,讓文化基因和民族記憶不被忽視遺并一直保持下去。
(二)構建數字化文化記憶庫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許多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面臨嚴峻挑戰,許多富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已經失傳或正在消失,許多具有歷史科學文化價值的民俗備受冷落,許多民間獨門絕技后繼乏人等等,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必須采取系統、科學、有效的方式。電視傳媒,具有聲畫并茂、現場感強烈、時效性強、家庭式接數方式等優點。即便在新媒體發達的今天,電視依然不可替代。目前。電視媒體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主要有現場直播、紀錄片、新聞報道、專欄、文物介紹和電視劇等節目形式,不僅使人們對文化遺產形成最直觀的印象,而且也在潛移默化中幫助人們樹立保護文化遺產的觀念。
為了全面科學地采集“非遺”作品,忠實記錄各種民俗文化面貌,可以建立“非遺”研究資料專題數據庫,搜集,整理有關“非遺”的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資料。建立“非遺”影像檔案,使其成為歷史和文化記憶庫,為“非遺”保護與傳承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也為“非遺”研究者提供便捷的服務。為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而有效的整理歸納,還可以將各地普查整理的結果以年鑒方式記錄并保存下來。將整理的結果系統化、規范化,這種科學系統的方式可以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態,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民間藝術教育奠定基礎。
上一篇
下一篇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