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網發布了《關于“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推薦名單的公示》,全國共有66個案例入選。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聯合印發《關于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明確在非遺助力精準脫貧工作基礎上,繼續推動非遺工坊(原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加強非遺保護,促進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此次重慶有3個案例入選,分別是:榮昌夏布:傳統技藝助力多點靈活就業、酉州苗繡:居家就業也有錦“繡”前程、彭水苗繡:苗鄉工坊里的錦“繡”前程。這些非遺工坊都有哪些亮點?一起來看看。
榮昌夏布:傳統技藝助力多點靈活就業
魯渝共建石柱縣中益鄉夏布非遺工坊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榮昌夏布織造技藝”,以石柱土家文化旅游資源為創意核心,研發銷售非遺文創產品,實現傳統技藝經濟轉化,并以產教融合方式培養新農村手藝人,助力群眾多點靈活就業。
石柱縣中益鄉夏布非遺工坊 市文化旅游委非遺處供圖
工坊具備生產研發、展示展銷、培訓體驗、主題展覽、行政辦公、藝術家駐留等功能,重點吸納本地易地扶貧搬遷戶、困難家庭、留守婦女用工,直接帶動58人進入工坊穩定就業,間接帶動全鄉126人靈活就業,人均月收入達1500-4500元。目前,該案例已在重慶城口縣、豐都縣、榮昌區及廣西巴馬復制推廣。
酉州苗繡:居家就業也有錦“繡”前程
酉陽縣酉州苗繡非遺工坊于2019年建成,依托重慶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酉州苗繡,通過系統培養、合理分工、市場運作及合作創新等方式,累計開展非遺技能培訓600人次,帶動370余名困難群眾、殘疾人、老人、留守婦女通過工坊就業、居家就業、零散加工等方式實現了就業增收,實現年訂單數近5.7萬余筆、工坊收入達860余萬元。
酉陽苗繡 記者 唐小堞 攝
產品從2019年到2021年連續三年獲得“重慶好禮”金獎,入選重慶外事禮品,作為“一帶一路”“上合峰會”國禮走向80多個國家。
彭水苗繡:苗鄉工坊里的錦“繡”前程
彭水苗繡非遺工坊于2018年建成,依托重慶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彭水苗繡,傳承非遺技藝、帶動就業增收,一直踐行鄉村振興的使命。
彭水苗繡 市文化旅游委非遺處供圖
由重慶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彭水苗繡傳承人李紹玉授課,組織當地留守婦女和低收入群眾學習苗繡技藝,以訂單式生產方式促進群眾就業增收,并通過開展非遺與旅游融合、與高校及企業合作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拓寬推廣傳播領域。先后開展苗繡技藝培訓24期,培訓人員803人次,解決居家就業200余人,實現年產值160余萬元。
上游新聞記者 唐小堞
編輯:楊虹
責編:吳金明
審核:馮飛
舉報/反饋
各商圈紛紛推出非遺潮玩集市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消費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更令人驚喜的是,非遺周氏六體針灸首次公開12個凝聚周氏家族智慧的奇穴,并與傳統配穴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針灸體系。相信在非遺周氏六體針灸的引領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中醫針灸,讓這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