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遺與旅游的結合增強了游客的文化體驗,同時也為非遺“活”起來開辟了新路徑。在文旅融合的大趨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項目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也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其既有利于旅游的發展,也有利于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傳播。那么,“非遺+旅游”的模式有哪些?
非遺+研學
研學式旅游是繼觀光旅游、休閑旅游后的一種新文化旅游方式。將非遺與研學體驗結合起來,不僅是一次親身感知非遺文化的過程,是一段更為刻骨銘心的旅行體驗。比如彝族刺繡、傣族慢輪制陶、麗江東巴造紙等多元化的旅游體驗項目應運而生,充分滿足了研學旅游的體驗性和參與性。而韓國和日本,中小學生體驗非遺、民俗活動都設立了相關的規定。韓國把這些經歷體驗作為考試的重要依據,日本增加傳統音樂課程的比重,還提倡學校組織傳統文化教室,開展傳統文化培訓和體驗活動,由此來感受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從小就激發人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也是日本人和韓國人能夠自發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原因。
非遺+文創
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石和載體,是沉淀著獨特底蘊的寶貴資源,要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并將其轉化為創意產業的動力源泉,提高競爭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文化素材和創意源泉。文化創意產業也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其供了創新機制和融入現代社會的平臺。結合兩者,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意價值將其轉化為創意資本,不僅提升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同時也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活力。
非遺文化源于生活,還要回歸于生活,不能只作為藝術品“掛在墻上”,還需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和節奏。目前我國非遺傳承尚有明顯的薄弱之處,通過文創的方式,讓非遺走出博物館,來到人們身邊。“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有了非遺創造性轉化的邏輯起點,非遺的創新發展呈現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寬度。非遺不是原封不動的固態保存,要融入生活,創新發展,只有被公眾所認識、消費、欣賞,重建中國式美學意境,才是非遺活態傳承的最佳方式。
非遺+直播
近年來,網絡直播在非遺傳播當中的重要性已經愈發顯著,所取得的效果也十分良好,尤其是收獲了一大批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喜愛。網絡直播突破了時空和地域限制,讓天南海北的觀眾都能同步欣賞到非遺展演;此外直播也讓非遺借助互聯網進一步創新,產生更多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文化產品。正是由于非遺進駐數字化世界,如今在文旅融合方面,非遺也開始展現其獨特的影響力。網絡直播為古老藝術注入了活力,網絡直播平臺為戲曲作品、戲曲演員提供了跨地域表演舞臺。不同于劇場的單向傳播,網絡直播平臺的互動性,實現了戲曲傳播的雙向互動。當然,“非遺+直播”需要深度融合創新,不僅僅是傳播渠道上的創新,在內容探索上也需要深度融合。
非遺+民宿
在內容時代,不同于非遺與其他空間形式的融合,民宿從本質上來說作為一種居住空間產品,處處要同消費者的身體與思想接觸和交流,因此,其所承載內容的獨特性與體驗感才是核心競爭力。而當非遺遇上民宿,民宿所蘊藏的內涵早已不僅僅是居住,而是承載了民族文化。非遺從根本上來說是嵌入在當地生態與社會文化脈絡中,作為與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的文化事項,是其思想脈絡與行事邏輯的起點與終點。將民宿與非遺嫁接起來,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資源,推動非遺和民宿融合發展,使傳統的非遺文化與時尚的產業有效對接,讓游客全方位感受非遺的魅力,體驗當地獨特的民宿文化,進而推動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隨著暑期旺季臨近,西安有望進一步釋放文旅潛力,持續領跑西北旅游市場。值得關注的是,在陜西,消費者跨省游目的地TOP5中,洛陽(牡丹文化節)、成都(休閑旅游)、北京(文化體驗)分列前三,體現“文化+生態”的復合型出游需求。這個清明假期,“村游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