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國夢 文化進萬家
在春節即將到來之際,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更好地豐富留校藏族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1月19日上午,南開區圖書館邀請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巧妹紅妝繩藝”代表性傳承人呂敏走進南開大學附屬中學,帶領春節期間留校的藏族學生共同體驗非遺結繩編制,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迎接傳統佳節。
繩結是一項古老的技藝,最初用于記錄數量和事物,后來被廣泛用于紐扣、拉鏈、佩飾等生活場景,結繩編制也應運而生。如今結繩編制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具有藝術觀賞價值,還蘊含著中華歷史文化的內涵,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遺結繩編制活動現場
呂敏老師現場為師生們講解了結繩編制的發展歷史及繩結技藝的基本技巧,現場展示了自己創作的精美繩結作品。隨后,帶領大家開始創作,在動手過程中大家更加直觀的感受到結繩編制的技藝及其文化寓意。
活動結束后,藏族學生們表示,春節期間雖然沒有選擇和家人團聚,但是留在學校同樣感受到濃烈的節日氣氛,通過此次體驗活動加深了對非遺傳承文化的認識,激發出對于結繩編制藝術的興趣,充分體會到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南開區圖書館充分發揮文化傳承的陣地功能,認真落實南開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相關要求,挖掘傳統優秀文化的價值,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推動文化進萬家,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將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落到實處。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