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宣化發布)
原標題:文化進萬家 非遺過大年 | 張家口市“非遺過大年”年貨節紅火開市
文化進萬家 非遺過大年
張家口市“非遺過大年”年貨節紅火開市
1月12日上午,“大好河山張家口 神京屏翰宣化府”張家口市“非遺過大年”年貨節主題活動在有著400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朝陽樓前開幕。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二級調研員張佃山,區政府黨組副書記孫輝亮出席。
年貨節上,挎鼓、晉劇熱鬧開場。朝陽樓烹飪技藝、北馬布老虎制作技藝、皇上皇盤鷹風箏、刀歌葫蘆烙畫、程氏面塑、蔚縣青砂器、八大碗、豆腐干制作技藝、沙城老窖酒釀造技藝、北宗黃酒釀造技藝萬全釜肉制作技藝、化稍營驢肉制作技藝……溫情的家鄉味最撫人心。不少市民在這里邊看、邊逛、邊選,不一會兒就滿載而歸。
本次活動由張家口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宣化區委、區政府主辦,宣化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張家口市群眾藝術館(張家口市非遺保護中心)、張家口市展覽館、宣化吉龍集團公司、宣化區融媒體中心、宣化區文化館(宣化區非遺保護中心)具體承辦。
宣化區文化館館長林小梅介紹,為期三天的“非遺里的年味”主題年貨市集,集中展示非遺項目20余項,包括精選地方特色鮮明、年味濃郁、健康環保、市場歡迎的年貨產品,為廣大群眾獻上了一場非遺年味盛宴。同時,我們還精心布置現場氛圍,突出沉浸式體驗、打卡式購物,讓大家在春節前夕可以賞非遺、購非遺、品非遺,充分感受家鄉的味道、年俗的味道、文化的味道,營造出歡樂、祥和、喜慶的中國春節年俗文化氛圍。
在外地念大學的陳女士告訴記者:“年貨節上的表演很有地方特色,非遺技藝也讓我大開眼界。一圈逛下來才發現原來家鄉還有這么多寶藏好物,不知不覺中我就在買買買中把非遺帶回家,希望家人多沾福氣、大展宏‘兔’。等到開學,我還會把特產帶給同學,讓他們也了解宣化,了解張家口。”
記者:杜宏錦
編輯:石麗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