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接到了去年還在大規模辦全國性非遺博覽會的某市非遺博覽園的開發商幾乎哭泣的哀求電話,說現在建設了這么大個博覽園,除了辦非遺博覽會期間有些人氣,平時幾乎沒人,同時前期的投入巨大,他的資金鏈幾乎快要斷了,讓我幫他找找有沒有接盤的人?現在非遺很熱,各地也都在上馬各種以非遺為核心的文化城、博覽園、非遺一條街等,我本人也陸陸續續的參觀考察過一些,遺憾的是不管現在已經建成的,像北京前門非遺博覽園,曾號稱2023年10月要試運營的,直到現在還是大門緊閉,毫無生機;還是馬上要啟動的,像上海楓涇那個號稱世界非遺文化城的,都逃不過死亡的命運,這是為什么呢:
第一,沒有理清非遺的本土化和異地化的關系
非遺的本質是當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寫照,是本土文化的精髓,當重慶涪陵縣的老百姓思索怎么樣才能更有效的利用和保存當地特有的青菜頭時,他們創造發明出了現在風靡世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榨菜制作技藝;當云南傣族的熱情好舞的年輕人通過觀察模仿當地的孔雀的日常行為,而創造出了傣族的標志性舞蹈——孔雀舞;當安徽界首的手工藝人發現黃河沖擊后形成的河床的泥土是非常適合進行陶器燒制時,他們創造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陶燒制技藝。因此非遺的核心就是當地那山那水那空氣那人那生活的結晶,很多離開了那山那水非遺的魅力就不在了,所以當日本陶瓷藝人前往界首千辛萬苦學會了彩陶的制作技藝,拿著制作界首彩陶同樣的泥土,回到日本,卻怎么樣也做不出來,其實不要說去日本,界首彩陶大師離開界首去安徽合肥制作都沒法成功,這就是只能在那山那水那空氣下才能制作出彩陶,同樣的道理還有貴州茅臺酒制作技藝,東阿阿膠制作技藝等,因此當各地都在建非遺文化城非遺博覽園時,實際的操作者并不明白有些非遺是不能異地化的,同時他們也沒有好好研究非遺哪些是可以異地化,并可以好好利用的!所以當一群不懂非遺本質的人在操作非遺文化城和非遺博覽園時,那結果只能是失敗!
第二 ,沒有理清非遺和建筑設計的關系
現在所有的非遺文化城非遺博覽園幾乎都是開發商建房子,然后交給運營方進行招商,招商的對象也基本就是非遺傳承人,而且無論是前門非遺博覽園還是上海楓涇世界非遺文化城,都是開發商已經蓋好房子,發現按照原來的產業定位已經招不來商的時候,才想著轉過去做非遺的,可當時房屋的建筑結構是按照原來產業進行設計的,所以從先天就有這個那個的不足,如果想引進非遺印染,發現排水是問題,如果想引進非遺制醋,發現排風又是問題,如果想引進非遺石雕,發現層高又有問題等,因此這種半吊子的轉型做非遺文化城非遺博覽園從底子上就不可能成功的,真正的非遺類的博覽園必須根據非遺技藝的特點來進行建筑結構的設計!
第三,沒有理清非遺傳承人和運營方的關系
運營方負責招商,肯定就是想著快招商,完成任務指標,所以現在運營方幾乎不會從非遺傳承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非遺傳承人來北京來上海,他們希望他們的技藝能在一個更大的平臺進行展示,他們希望他們的作品能讓更多的人認可,同時他們也希望能產生更大的銷售收入,可現在的運營方只是一個招商者的角色,非遺博覽園非遺文化城只是一個商鋪的概念,非遺傳承人的訴求運營方不關心不了解更沒法滿足,所以傳承人可能會來,但絕不會呆久的,因此從這點上也說明了現在中國現有非遺文化城非遺博覽園都會死掉!
第四中國現有的非遺文化城非遺博覽園都將死掉,沒有理清開發商和政府的關系
非遺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寶庫,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地方意識到非遺才是地方唯一的城市名片,一如端硯之于肇慶,紫砂之于宜興,湖筆之于湖州,宣紙之于涇縣等,所以當有開發商說要建非遺博覽園非遺文化園時,所有地方政府都熱情歡迎,滿心期待,可開發商實際沒有多少非遺資源,大部分還只是借著一個非遺的概念去圈地,然后主要還是做住宅開發銷售,所以當政府的愿望和開發商的實際操作有出入時,這里面就會產生很多的矛盾,最終的結果就是建了一批住宅,然后非遺的核心不了了之!
第五,沒有理清非遺之間以及和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
非遺涉及到(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決定了非遺門類之間有很強的互通互補性,但是每個類別又有她自身不同的特點,所以研究掌握不同類別的非遺特點,將他們有效的融入到非遺博覽園里就非常關鍵了,但是遺憾的是,現在的非遺博覽園運營人員只盯著非遺手工藝,幾乎不去觸及非遺其他門類,更沒有思考怎么去做融合,所以現在的非遺博覽園非遺文化城只是一個披著非遺外殼的商鋪,注定了失敗!與此同時,非遺的特性決定了她可以與旅游、餐飲、住宿等產業完美的結合,可惜現有的那些非遺文化城非遺博覽園我沒有看到這樣的結合,更不懂怎么去結合,非遺博覽園的選址是一門技術活,不是隨隨便便拿塊地就能做的!
那非遺產業地產能做嗎?當然能做!那應該怎么做?請聽我后續的分析!
訊 文/華慶 編輯/麥穗兒
上一篇
下一篇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