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朗朗的音樂從天空劃開;看,鮮紅的長袖在空中飄舞……2月6日,四川樂學院非遺舞蹈班穿上紅火的水袖在青龍湖濕地公園表演了非遺舞蹈《嶺舞·大樂妙音》。
高亢的螺號、悅耳的短笛、空靈的鐃鈸、賦予韻律的雙面搖鼓等樂聲作為前奏,引出一段古色生趣、余音繞梁的非遺音樂,充滿韻味,讓人立刻置身遙遠的嶺國。據悉,《嶺舞·大樂妙音》是已有百年歷史的贊舞歌,是紀念傳奇人物格薩爾鏟除邪惡、造福人民,以浩然正氣和神奇力量勝服四方的歡慶舞蹈。格薩爾是藏族文化中的傳奇英雄,以其為人物原型的口述史詩《格薩爾王傳》被載入中國文學史冊。2006年,《格薩爾》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格薩爾史詩傳統”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格薩爾作為藏族人民千年傳頌的英雄,他的史詩是我們國家文化中璀璨奪目的瑰寶,并在當今享譽世界,而《嶺舞·大樂妙音》正是格薩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
在物質不斷豐富的當今,精神文化財富更為大眾所渴求。熱愛非遺文化的樂學志愿者們特意在大年初六這天,走出學院,走出教室,把舞蹈課搬到戶外,為的就是“送文化”。樂學院這種“志愿者送文化”的形式一經推出深受學員喜歡,退休學員紛紛表示這種“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創”的治學模式給他們開創了人生的新舞臺、新天地。
華西社區傳媒記者 沈悅 攝影報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