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潘怡雯 陳軼東
昨晚,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杭州市臨平區人民政府、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承辦的2023 年“薪傳好時光·浙里幸福年”浙江省非遺春晚系列活動在塘棲鎮丁山河村“幸福的院子”拉開帷幕。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陳廣勝,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長陳瑾等宣布活動啟幕,區委副書記、區長施華淼作現場致辭,區領導沈威、王艷勤參加。
2023年“薪傳好時光·浙里幸福年”浙江省非遺春晚系列活動是2023年浙江省“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系列活動之一,設置了晚會演出、美好生活市集、非遺美食現場制作品嘗等眾多精彩節目和體驗環節,讓市民們在嘗年味、賞年俗、購年禮之余,盡享非遺魅力。
活動舉辦地“幸福的院子”,也叫“塘棲百匠”非遺工坊。啟動儀式前,與會嘉賓參觀百匠工坊、游覽非遺手作,對“塘棲百匠”非遺工坊表示贊許。據了解,自建成以來,該工坊通過集聚手藝人,激活老行當,目前已集結清水絲綿制作技藝、運河船民習俗、傳統茶食制作技藝等30多種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取得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效益,助力鄉村共富。
施華淼在致辭中表示,臨平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眾多名人名家,是蘇東坡詩中“迎客西來送客行”的杭州東北門戶,也是近代文學大師豐子愷筆下的“江南佳麗地”。近年來,臨平區不斷加強文化建設與創新、深化文旅融合發展,成功創建省級文旅產業融合試驗區,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發展指數位列杭州市第一。在保護和傳承非遺工作方面,臨平積極開展地域特色鮮明的新時代非遺保護實踐,創新推出“臨平區非遺美育工程”“非遺未來空間”等工作載體,并伴隨省級大運河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的成功創建,非遺保護工作踏上整體性、系統化保護新臺階。下一步,臨平將繼續深入推進新時代文化臨平工程建設,深度聚焦惠民利民,著力構建“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持續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與創造性轉化,加快推動“文旅消費品牌創建行動”落地實施,全力打造“文化共富”臨平樣板。
活動現場宣布浙江“非遺在線”數字應用正式上線。
省、市、區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省市非遺專家、非遺傳承人代表,塘棲鎮及村社負責人、一線崗位代表、村民代表等參加活動。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