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從衣食住行到藝術人文,“非遺”技藝包羅萬象。2023年1月16日,以“非遺新體驗”為主題的“首屆國潮文創設計大賽”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頒獎儀式。來自全國各地近700余幅作品中評選出共計50個獲獎作品,其中評選出“最佳產品獎”、“最佳設計獎”前20名,以及“最具潛力獎”30名。
“非遺新體驗”首屆國潮文創設計大賽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上海市委員會、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上海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聯席會議辦公室、上海東方網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支持舉辦;上海中醫文獻館、上海第一食品連鎖發展有限公司協辦。自2022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賽啟動以來,短短兩個月在全國范圍內征集到了眾多非遺參賽作品,經過初審、專家評審、網絡評選及組委會終評等環節,評選出一批“創新、好用、可轉化”的國潮文創產品和設計方案。
本次大賽獲獎作品中包含了豐富的非遺技藝,將文化傳承融入生活,讓傳統煥發時尚魅力,實用與創意兼備,引領國潮文創新趨勢。例如上海朵云軒集團積極探索虛擬數字產品領域,數藏產品《木版水印任伯年群仙祝壽圖》模擬《木版水印任伯年群仙祝壽圖》實物金箋通景十二屏的形式,將產品做成十二件“郵票”整套形式,在朵云軒拍賣三十周年之際,成為非遺觸探“0和1”數字世界的首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石氏傷科療法為石蘭亭于1880年所創,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將其與中國傳統的香文化相融,設計作品“蘭亭香箋”以芳香性精油(豆蔻、佛手、薄荷)結合石氏傷科頸椎導引操圖示,通過棉白紙賦型,制作成香箋,既便攜又環保。在享受香氣帶來愉悅的同時,亦可根據香箋上的圖示進行鍛煉,防治頸椎病。上海沈大成餐飲速食有限公司設計的“仙桃賀壽”,采用糕點制作的非遺技藝,輕彈的糯米皮水蜜桃果與桃型瓷器搭配成禮盒,食品與工藝品的跨界組合,充滿祝福寓意。
大賽通過促進非遺與藝術、旅游、互聯網等相關行業的有機結合,讓非遺元素融入文創產品的設計理念中,讓非遺的工藝工序出現在文創產品的制作工藝中,拓寬或延伸了非遺項目自身的功能屬性,為從事非遺傳承保護的企事業單位、組織及個人擁抱市場,實現非遺資源的活化利用開辟了新的路徑,推動非遺連接人民美好生活,以實際行動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非遺,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彰顯上海設計之都的創新實力。
作者:何易
編輯:劉力源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