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柳州1月29日電題:廣西父子“接力”創新傳承侗族非遺建筑“神技”
作者林馨
“無木不侗鄉,侗寨必樓橋。”走進與貴州、湖南相接的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無論高山還是河谷,圍繞著鼓樓,吊腳樓層層疊疊,加上造型精美的風雨橋,刻畫出傳統侗族村寨的樣子。
千百年來,侗族人憑借著祖輩流傳的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不用一顆釘”便能做到鉚接縝密,建造出精巧的樓、橋,有極高的工藝和藝術價值。因此,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被評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楊恒金和幾位兒子共同“接力”傳承著這項建筑“神技”,他還自掏腰包200多萬元人民幣,打造一間占地400平方米的侗族木構建筑民間博物館。
走進位于程陽八寨風景區的侗族木構建筑民間博物館,廳內陳列著各式各樣的建造場景模型。寒假期間,不少大學生前來該博物館參觀、學習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
68歲的楊恒金,從小與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打交道。幾十年來,他那雙寬厚結實的大手,打造了100余座具有侗家特色的木結構經典建筑。
要成為侗族木匠必須要掌握一項“絕技”——墨師文。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沒有現代的設計方法,沒有完整的圖紙,完全靠“掌墨師”憑借著這18個侗族建筑符號,在沾墨竹簽上寫下一個個符號,區分每一根木材的用處,及所處的位置。
楊恒金是得了真傳的“掌墨師”,他憑借這些神秘的符號,在搭建木質結構的建筑時,可以一次成功,毫厘不差。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受到現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沖擊。楊恒金也有著強烈的危機感,因此他常年收徒,傳承技藝。“幾個兒子也做這一行,一代傳一代,就是為了傳承侗族技藝,讓它不失傳。”楊恒金說。
在所有徒弟中,楊恒金的二兒子楊云東是最出類拔萃的一個。楊云東從13歲開始,就在父親的影響下學習木作手工藝,如今他也是有著30年建筑經驗的“老師傅”。
楊云東還在謀劃如何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2009年,他在互聯網開通博客,專門介紹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成為擁有26萬訪問量的博主。隨著短視頻興起,2020年楊云東也開通自己的抖音賬號,最高一條短視頻獲得近80萬的點贊量。
除了“線上”傳播,楊云東還帶著這一“神技”走進校園。“目前,在大中小學累計給學生授課超2萬人次,柳州市群眾藝術館幫打造非遺學堂,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給學生、民眾講解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非常受歡迎。”楊云東說。
目前,已有廣西科技大學、廣西藝術學院、廣西民族大學等學生到侗族木構建筑民間博物館考察、寫論文。由于在傳承發揚侗族建筑藝術方面的杰出貢獻,楊恒金還被授予“中華文化人物”稱號。(完)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廣西省南寧市作為廣西的首府,素有“綠城”之稱。而大家都知道,每去到一座城市肯定要品嘗過當地的美食特色才算“不虛此行”。老友粉:南寧的老友粉與柳州的螺螄粉、桂林的桂林米粉同為廣西“三大米粉”。五色糯米飯:壯族地區獨特的傳統風味小吃,糯米飯會呈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假期里,河南開封策劃推出了30余項文旅活動,展示北宋民俗,讓廣大游客過足文化癮。今年烏鎮香市在保留蠶仙巡游、蠶花廟會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同時,還推出了話劇體驗、雅集打卡等游客喜聞樂見的新活動。廣西玉林市玉州區鵬垌村的“三月三”民俗活動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