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編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求得一方天地。”家住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伍家鄉共同村的魏光翠近日說。近40年來,魏光翠傳承創新棕編制作技藝,讓這門“指尖非遺”重煥生機。
棕編是以棕櫚樹葉為編制原料的傳統手工藝,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魏光翠今年48歲,9歲時就跟隨爺爺學習棕編。2013年,她開始制作棕編制品出售,受到當地市民的歡迎。魏光翠介紹,棕編制作包括纏、穿、刺、繞等手法,需一次成功,出現錯誤后難以修復,因此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
由于棕編技藝復雜,加之受粽葉本身局限,難以包裝,因此棕編的商業化道路并不順利。于是,魏光翠在技藝上求新求變,她創新出“高級棕編”,“給棕編制品穿上鐵絲來定型,還刷上油漆以滿足多樣的需求。”她還向篾編藝人求學,將“穿插”引入到棕編,豐富了原有的技法。
為解決可供采摘的粽葉越來越少的問題,魏光翠便想找到可供替換的材料。她買來彩帶和塑料粽葉,但這些材料時間久了容易褪色,因此她將這些材料和粽葉結合起來,在制作技藝和創作主題上謀求更多的可能性,創作出了許多新的樣式。
同時,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棕編,魏光翠多次到伍家崗實驗小學、中南路小學教學,還為武漢科技大學的學生傳授技藝。2016年,魏光翠成為宜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如今,魏光翠制作的棕編作品數量已過萬,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她的作品。魏光翠說,做好棕編技藝的創新,與時俱進,才能走得長遠。(董曉斌 張倩龍 夏靚)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課程以“非遺+夜校”的創新形式,吸引轄區十余名青年參與,在暮色與燈光的交織中,大家共同感受傳統工藝的匠心之美,領悟移風易俗的時代意義。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