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對非遺的保護傳承還處于初級階段,具體表現為:一是重申報輕保護。一些地方對非遺的文化屬性認識不足,申報目的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一味追求數量,對如何有效保護缺乏制度和措施保障。二是創(chuàng)新不足,傳承人隊伍后繼乏力。三是開發(fā)熱市場冷。非遺項目向市場化、商業(yè)化、產業(yè)化轉化的“開發(fā)熱”不斷升溫,非遺和各業(yè)態(tài)融合看似表面紅紅火火,但市場冷熱不均。
非遺是以傳承人為重要核心的活態(tài)傳承,只有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實現保護與傳承。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應該從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促進非遺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融合發(fā)展。要將具有地方特色、適宜普及推廣的非遺代表性項目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合理規(guī)劃和利用現有場館,在公共文化設施中設立專門區(qū)域,用于非遺項目的收藏、展示、傳承、傳播和研究。
二是建立對非遺項目的多元化資金扶持體系。用好用足資金的基礎上,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參與非遺保護。鼓勵企業(yè)及社會力量投入資金,廣泛參與非遺保護,“認領”非遺創(chuàng)新孵化項目,嘗試和探索將傳承人利益捆綁的多元主體開發(fā)和績效管理機制,加大非遺產品的市場流通活力。推動金融機構、專項基金助力非遺,建立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運行機制,連接兩個資源。
三是加大非遺傳承后備力量培養(yǎng)力度。通過設立獎項對具有卓越貢獻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群體)予以獎勵,增加保護經費和生活補助,讓其安心開展非遺技藝的傳幫帶。繼續(xù)實施傳承人的研培計劃,探索推進非遺與學歷教育結合,制定具有激勵性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帶動和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非遺人才的儲備建設中。
曹靜怡)日前,第九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這批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47項。如今,金華酸茶基地依托婺城區(qū)塔石鄉(xiāng)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每一道工序嚴格遵循古法,精益求精。從民間技藝到一項非遺名錄,這項習俗濃縮了千年農耕文明的生存智
西安飯莊創(chuàng)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chuàng)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qū),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