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由瀘州老窖1952獨家冠名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在CCTV-1開播,首期節目好評如潮,獲得近一周以來CCTV-1黃金檔季播節目收視第一,隨著節目的熱播,瀘州老窖1952的品牌聲量也快速提升。
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CCTV-1開播,探尋非遺的傳承創新之美《非遺里的中國》聚焦非遺的創新應用,透過非遺的傳承創新展現新時代的中國面貌,致敬非遺創新的歷史基因、活態傳承,講好非遺傳承的匠心故事。《非遺里的中國》第一季共11期,計劃前往11個聚集本地特色非遺項目的街區,沉浸式互動體驗非遺的傳承創新之美。首期節目在浙江拉開精彩序幕,浙江擁有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位居全國首位,尤其是剛剛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中,浙江就有6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成為重要組成部分。
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CCTV-1開播,探尋非遺的傳承創新之美撒貝寧、單霽翔、潘魯生、陳數四人組成非遺體驗團,在浙江省臺州市葭沚老街沉浸互動體驗多項浙江非遺項目,品嘗非遺美食,體驗余杭紙傘制作技藝、制茶技藝、翻簧竹雕、彩石鑲嵌等,并深入探尋非遺的創新之美。
跟隨節目,我們看到,7萬塊龍泉青瓷板,組合成251樘高達10米的青瓷屏扇,與宋風建筑的杭州國家版本館相得益彰。輯里湖絲可考的歷史距今有4200多年,它的高品質讓歷朝歷代都趨之若鶩。如今,輯里湖絲變身為可降解蠶絲骨釘、蠶絲硬盤、腦機接口。臺繡以針線為筆,勾勒出世間生活的種種美好,臺繡新文創展現著人們新的審美追求。銅雕技藝通過對傳統工藝的繼承創新,讓銅雕作品走出博物館和展覽館,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CCTV-1開播,探尋非遺的傳承創新之美值得一提的是,《非遺里的中國》與中國歌劇舞劇院達成戰略合作。這些非遺的創新活力和無限創造力,都將幻化為一場場非遺創新秀演,在一舞一曲中闡釋非遺所蘊含的東方生活美學。
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CCTV-1開播,探尋非遺的傳承創新之美《非遺里的中國》還將陸續走入其他非遺文化大省,用沉浸式體驗和真實互動,全景展現祖國深厚綿長的非遺文化之脈和繁華蓬勃的非遺創新應用景象。
歲末年初,CCTV-1滿屏新意、精品薈萃,為觀眾奉獻《非遺里的中國》《典籍里的中國》《美術里的中國》等文化節目大餐。CCTV-1元旦假期平均收視份額4.08%,創近9年來最高值。頻道觀眾構成更趨年輕化、高學歷化,其中15-24歲年輕觀眾在總體觀眾中的占比較上年同期提升24%,大學以上學歷觀眾占比同比提升19%。(轉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