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平涼市“春官說詩”傳承人許建忠四十載說“家鄉詩”,傳承發揚鄉村文化。圖為許建忠宅家說春官詩,扇子、鍋蓋、菜盆作為道具。郭惠民 攝
“我宅家,我驕傲,能為國家省口罩;冠狀病毒不可怕,就怕人們不聽話;不走親,不訪友,鄉規民約要遵守……”甘肅平涼市“春官說詩”傳承人許建忠,近日在家直播“說詩”,收獲數千粉絲。
“非常開心,有時一家四世同堂聽我講。最多時候視頻點擊量上萬。”許建忠說,“很興奮,沒想到這么多人喜歡鄉村文化。”
今年55歲的許建忠是甘肅平涼市崇信縣人,從16歲起愛上說詩,至今已有近40個年頭。“只是想守住鄉村文化的根脈。”
截至目前,許建忠共創作家鄉題材春官詩3000多首,作品內容涉及鄉村生活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且出版個人春詩集錦《春之聲》。
“春官說詩”是以“說”與“唱”相結合的方式即興創作順口詩。春官說詩是2011年公布的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民間文學類項目。
圖為許建忠在平涼市崇信縣城街道說春官詩。(資料圖) 郭惠民 攝
每逢佳節或者有婚嫁喜事,許建忠就走村串戶,忙活著說詩了,為千家萬戶帶來歡樂。
今年春天,一樣的說春官詩,但“說詩”的地方變了。不是面對觀眾現場說,而是在微信朋友圈、網絡上“說詩”。
因為疫情影響,村民都宅在家上網玩手機。這讓許建忠萌生了網上直播的念頭。“通過網絡傳播著鄉村文化的正能量,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
許建忠和妻子宅在家里,把廣播電視上聽到看到的新聞,創作成一首首通俗易懂、郎朗上口的春官詩和“土味”防疫宣傳順口溜。
“沒想到這個視頻,不到半天時間,就吸引了3萬多粉絲點擊觀看。”許建忠笑著說。
有網友還互動留言:“春官達人有文采,宅在家里做直播;夫妻搭檔齊上陣,鍋盆敲出最強音……”還有人通過網絡拜他為師。
“大家留言、點贊,說明我說到大家心坎里,打動了網民。”許建忠說,“這也給我啟發,今后可以通過網絡更好傳承發揚鄉村文化。”
如今,許建忠還是國家二級建造師。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許建忠每日都關注著新聞動態消息,他捐贈了價值10000元的應急防護物資。除了在網上直播春官說詩,許建忠也經常舉辦一些農民工技能技術培訓。“發揮我所長,幫助更多的人。” (劉玉桃 郭惠民)
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完善保護傳承體系。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找到非遺更多“打開方式”。新的一年,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讓更多非遺活躍鄉村全面振興大舞臺,添彩助力,點亮鄉村更加光明的前景。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