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非遺技藝的保護傳承更好地結出果實?有著多個非遺項目的高橋鎮,抓住了非遺保護傳承的“流量密碼”——讓非遺走進校園,不僅讓參與的年輕群體數量增加,還將美育與非遺巧妙結合。
日前,高橋鎮“非遺進校園”項目進一步升級,以“非遺在校園”的形式,構筑起學校、社會、非遺傳承人等多元化非遺保護傳承格局,共同促進高橋的非遺傳承。
五大非遺項目傳習基地落戶八所學校
活動當天,高橋鎮的五大非遺項目傳習基地落戶8所學校。除了高橋鎮小學建立高橋松餅制作技藝體驗基地,上海師范大學附屬高橋實驗中學建立本幫菜傳統烹飪技藝體驗基地之外,上海海事大學附屬職業技術學校建立了上海絨繡傳習基地,已出版《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跟我學絨繡》,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實驗小學建立了太極拳傳習基地,開設“龍太級”社團,將高橋的市級非遺項目“太極拳”與體育運動相結合,致力于打造“非遺+體育”的精品展示團隊。此外,高橋中學、育民中學建立上海絨繡傳習基地,上海市凌橋中學建立太極拳傳習基地,明日之星幼兒園則建立高橋建筑營造技藝體驗基地,開展親子體驗活動。
從“非遺進校園”到“非遺在校園”,背后是高橋鎮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十多年的努力。據悉,自高橋鎮啟動“非遺進校園”項目以來,各項非遺技藝傳習班已陸續覆蓋全鎮11所中小學當中的8所,非遺傳承人不竭余力傳授技藝,累計有6132名學生參與學習,完成作品1530幅。
“2012年,我們學校就開設了上海絨繡和高橋松餅兩個非遺傳習興趣社團浦東這個鎮將“非遺進校園”升級為“非遺在校園”,2023年又增加了太極非遺社團,吸引了不少學生參加,通過實踐真正了解高橋鎮的非遺項目。”高橋鎮小學校長益勤告訴記者。
高橋鎮小學三年級的張靖瑤參加了學校的高橋松餅非遺興趣社團,參加了幾次活動后,儼然成了一名高橋松餅制作“好手”。“老師會給我們講解詳細的制作步驟,然后讓我們動手嘗試。有很多細節,比如用面包油酥,大團包小團,用虎口包餡成型之類的。”而將親手制作的松餅帶給家人品嘗,也讓張靖瑤等人滿是成就感。
從初級模式到專業模式
“非遺進校園”提升為“非遺在校園”,看似只有一個字的變化,實則從原先的興趣班、體驗課等初級模式,升級到具備“項目多樣化、團隊特色化、傳習系統化”等特點的專業模式。
高橋鎮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閔建萍告訴記者,項目多樣化主要是體現非遺項目的數量。“高橋作為一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經過多年的挖掘培育,目前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項,有1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上海絨繡,3個市級非遺項目,分別是太極拳、本幫菜肴制作技藝和高橋松餅制作技藝,1個區級非遺項目高橋建筑營造技藝,非遺項目品類多樣。”
團隊特色化,主要體現在從之前“非遺進校園”的基礎興趣社團,深化到非遺特色課程的開發和精品項目的打造。讓高橋的非遺進一步融入校園里、課堂上、活動中,根據不同學校的需求,打造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的品牌。
傳習系統化,主要體現在傳承人帶隊伍方面,由傳承人輔導培訓專業老師,培訓出來的專業老師再進校園進行輔導,實現傳承隊伍的傳幫帶,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傳統工藝美術結合非遺技藝
當天活動還打開了一個傳統的工藝美術和非遺技藝結合的新模式:將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專業資源優勢與上海絨繡(高橋)傳承人傳統技藝相結合,開展“名家與大師對話”,就“傳統手工藝振興及創新”進行交流。
活動中,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與上海東岸絨繡藝術研究中心簽訂了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非遺傳承保護領域,結合當下年輕受眾群體時尚化、年輕化、追求個性的審美趨勢,探討藝術品合作、文創品研發、非遺主題IP設計等創作,加快實現非遺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將來非遺項目的產業化積累更多成功經驗。
“面向未來,絨繡這一非遺的傳承保護要進一步走向藝術,走向生活。”上海大學上海美術院副院長、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章莉莉告訴記者,“借助此次合作,我們的老師和學生會組成研發團隊走進高橋絨繡、了解高橋絨繡的現狀,同時也會邀請高橋絨繡的傳承人來到校園,了解整個設計研發的過程,最終設計形成比較成熟的絨繡生活用品,也希望受到更多老百姓的喜愛。”
當天,“高橋紅領巾宣講團”也宣告成立,首批成員分別由育民中學、高橋鎮小學、保稅區實驗小學組成,將成為一個以青少年志愿宣講為特色的長期實踐項目。宣講團將立足學校、社區、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高橋老街“九館一房”,用學生們聽得懂、記得住的語言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用好用活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講述學生們眼里的高橋,讓學生從小立志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歷史文化的傳承者。
曹靜怡)日前,第九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這批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47項。如今,金華酸茶基地依托婺城區塔石鄉獨特的生態環境,每一道工序嚴格遵循古法,精益求精。從民間技藝到一項非遺名錄,這項習俗濃縮了千年農耕文明的生存智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