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七屆常會在摩洛哥拉巴特舉行,會上再傳喜訊:由我國單獨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一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該項目由浙江省牽頭申報,至此,我國共有4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浙江擁有11個人類非遺項目,人類非遺項目數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中國茶歷史源遠流長,我國成熟發達的傳統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
本次入選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堪稱我國人類非遺申報項目中的“體量之最”,共涉及15個省(區、市)的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涵蓋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再加工茶等傳統制茶技藝和徑山茶宴、趕茶場等相關習俗。
其中,浙江有6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分別為:綠茶制作技藝(西湖龍井)、綠茶制作技藝(婺州舉巖)、綠茶制作技藝(紫筍茶制作技藝)、綠茶制作技藝(安吉白茶制作技藝),以及廟會(趕茶場)、徑山茶宴兩項民俗活動。
回望申遺之路,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確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作為我國新一輪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按照規定,每個國家每2年只能單獨申報1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候選項目。文化和旅游部確定浙江省作為牽頭申報省份,聯系相關14省,負責申報文本、圖片、視頻和社區知情同意書等材料的制作。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成立工作專班,由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骨干力量集中攻堅。期間,中國茶葉博物館聯合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及中國茶葉學會、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成立保護工作組,形成工作合力。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導下,文本撰寫4萬字,修改32次;梳理各省提交的社區知情同意書216份,經6輪修改,定稿83份;精準翻譯2萬多字的申報文本、3萬多字的知情同意書、1萬多字的輔助材料及視頻解說詞和圖片說明,高質量完成申報工作。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遺,對拓展人民群眾對茶文化、茶葉相關知識的認知,深化對中華文明發源發展的認識、凝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認同、堅定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
來源:浙江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上一篇
據了解,此次被授予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崖柏根雕,還有專門的收藏協會名為保定市崖柏收藏協會,該協會于2021年4月份成立,協會的成立使保定市崖柏行業有了專業的協會指導,眾多喜歡崖柏、收藏崖柏的市民也有了專業的知識交流平臺。除此之外,
曹靜怡)日前,第九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這批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47項。如今,金華酸茶基地依托婺城區塔石鄉獨特的生態環境,每一道工序嚴格遵循古法,精益求精。從民間技藝到一項非遺名錄,這項習俗濃縮了千年農耕文明的生存智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