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早報 記者張小海
提起濰坊,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恐怕就是風箏了。作為世界風箏之都,濰坊擁有兩千多年的風箏制作歷史,是中國三大風箏派系之一,與京、津風箏齊名鼎立,享譽中外。濰坊風箏是山東濰坊傳統手工藝珍品,民間傳統節日文化習俗,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濰坊風箏不僅是一種娛樂玩具,更是一種藝術品和文化符號,走出國門濰坊風箏:從民俗到非遺,這個城市讓風箏飛向了世界,走向世界。
記者在濰坊市寒亭區的一家風箏工作室看到,這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風箏,有硬翅風箏、軟翅風箏、串式風箏、板式風箏、立體風箏、動態風箏等。這些風箏的題材非常廣泛,包括人物、飛禽、魚蝦、文玩器物、歷史人物、神話傳說等等。這些風箏都是由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親手制作的。郭洪利出生于一個風箏世家,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扎制風箏的技藝。“小時候沒有什么玩具,就是自己扎風箏玩。”郭洪利說,他對風箏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感情。
郭洪利告訴記者,他堅持傳承和創新濰坊傳統風箏的技法和特色。他選材講究,只用生長五年以上的竹子做骨架;他造型優美,用“竹條即線條”的理念設計扎制;他扎糊精巧,用中國傳統建筑中運用的榫卯結構減少竹線互搭交錯點;他形象生動,用工筆繪畫的技法描繪出細致的紋理和色彩;他起飛靈活,用力學原理調整好平衡和穩定性。郭洪利還不斷挑戰扎制極限,曾成功扎制了一只只有1元硬幣大小的沙燕風箏和一只瓜子大小的金魚風箏,并成功放飛。
郭洪利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并被文化和旅游部選為“歡樂春節”外事禮品發往170多個駐外機構。他還與國際知名品牌諾基亞、匹克等合作推出了融合了風箏元素的產品。“我希望通過這些合作,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濰坊風箏。”郭洪利說。
除了郭洪利,濰坊還有許多優秀的風箏藝人和企業,在傳承和發展濰坊風箏方面做出了貢獻。據了解,目前濰坊市有從事各類風箏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200余家,年產值達2億元以上。其中70%以上的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濰坊市還每年舉辦國際風箏節等活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賽。
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張建軍表示,濰坊市將繼續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支持優秀傳承人開展創新活動,推動非遺與現代文化、旅游、教育等領域融合發展。同時,將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平臺,加大對非遺項目的宣傳推廣力度,讓更多的人認識和喜愛濰坊非遺文化。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