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10日電 (劉穎穎)近日,作為“京韻·婺風——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北交流展”的壓軸大戲,由國家大劇院、中共金華市委宣傳部、金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共同主辦的2023“婺風遺韻·春天里”金華非遺周活動在國家大劇院正式啟動,該活動將持續至4月15日。
據悉,此次“婺風遺韻·春天里”金華非遺周活動以新晉人類非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婺州舉巖)”為核心,匯集相關的42個非遺項目,通過活態呈現與靜態展示,在國家大劇院譜就“春語——望江南”“春意——相見歡”“春行——滿庭芳”三部曲,植入一個優雅明麗的江南春天,奏響“婺風遺韻”春之華章,讓觀眾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沉浸式體驗古婺茶香,體會宋韻茶境,體悟詩畫江南。
傳承人現場展示。主辦方供圖
春語——望江南,設“婺”“語”“風”“華”“遺”“珍”“韻”“致”八個板塊,每板塊選取1個富有金華辨識度的非遺代表性項目,“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婺州舉巖)”傳承人現場炒茶,婺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現場繪陶,永康錫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盛一原現場“打镴”……動靜結合的表達讓觀眾沉浸式體驗,行進式觀展,感受古婺之春一城山水一壺茶的詩情畫意。
春意——相見歡,南北嘉賓步入“婺風遺韻·春天里”,盎然春意撲面而來,茶香氤氳里,敬江南茶禮,品八婺春茶,賞非遺演藝,傳播八婺茶韻芬芳,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儀式感拉滿,賓主相見如沐春風里。
春行——滿庭芳,舞臺下,八婺展位琳瑯滿目,舞臺上婺劇舞蹈《天女散花》入夢如幻,恍惚間,《十八蝴蝶》翩然而至,引領觀眾步入西展廳觀賞金華非遺精品展走進國家大劇院?共享“婺風遺韻·春天里”,“少年非遺說”由東陽木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黃藝瑞父子共話《匠心傳承》;《聞香識茶》聽孩子們循著茶香講述她眼中的婺州舉巖茶及其宋代點茶技藝;“婺風遺韻”在一群孩童的嬉戲聲里,暢聊關于中國春節的美好記憶,讓觀眾沉浸其中,自然感知非遺傳承的無窮魅力及其不斷釋放的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為了讓金華非遺更加走近京城百姓,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此次非遺周活動匯聚22位金華非遺傳承人、42個非遺代表性項目、150余件茶非遺產品作現場活態靜態展示。4月8日到15日,組織開展20期“人在草木間”非遺體驗公益課,特邀金華非遺傳承人現場授課。婺州舉巖茶宋代點茶技藝、花燈制作技藝、藍印花布(植物染)、宋韻香篆、宋韻插花、浦江十字花、浦江剪紙等一堂堂非遺體驗課,宋韻雅然,春意盎然,學員們在體驗過程中,傳承非遺技藝,學習工匠精神,感受婺風遺韻、詩畫江南,共享非遺之美、文化之興、春日之盛。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