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鄉(xiāng)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推動涼山非遺特色文旅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幫助涼山非遺走出去、活起來,4月18日至22日,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機關黨委書記王勇、非遺科科長姚永梅的帶領下,在各相關縣(市)文廣旅局的支持下,負責“成都手作”運營的四川省老伙計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勇等成都手作團隊一行先后到涼山州德昌縣、會東縣、會理市、西昌市、冕寧縣等地進行了非遺項目調研和選品工作。
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植根于它生長的彝寨藏鄉(xiāng),14個世居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勞動中創(chuàng)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xiàn)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0項、省級非遺項目114項、州級非遺項目304項。調研團隊先后走訪調研了建昌板鴨制作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油壇肉制作技藝、燕麥酒制作技藝、羊毛氈制品制作技藝、碗碗糖制作技藝、會理紅銅火鍋制作技藝、會理綠釉陶瓷品制作技藝、彝族服飾、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彝族銀飾制作技藝、冕寧火腿制作技藝等近20家地方非遺項目生產企業(yè)及有關傳承人。
調研選品傈僳族火草織布非遺項目
涼山非遺商品特色鮮明、品質卓越。建昌板鴨、油壇肉、燕麥酒、碗碗糖、冕寧火腿等非遺產品制作精良,充分彰顯了少數(shù)民族世代傳承的生活智慧和勞動哲學;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羊毛氈制品制作技藝、會理紅銅火鍋制作技藝、會理綠釉陶瓷品制作技藝、彝族服飾、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彝族銀飾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工藝繁復,流程講究,充分體現(xiàn)了涼山傳統(tǒng)工藝的精工品質和藝術之美。調研顯示,非遺生產企業(yè)、傳承人思想解放不夠,品牌意識普遍缺乏;非遺生產企業(yè)在市場運營、產品研發(fā)、設計推廣等方面缺乏專業(yè)支撐;部分非遺生產企業(yè)、作坊產能過小,產品僅在當?shù)劁N售。
調研選品冕寧火腿非遺項目
“成都手作”是在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指導和支持下,由四川省老伙計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打造的成都市非遺公共品牌。經過兩年的運營推廣,“成都手作”已走出了一條以“市場”為核心,“營銷推廣機構+研發(fā)設計機構+生產性企業(yè)”的傳統(tǒng)工藝類非遺項目的發(fā)展模式,得到了廣大傳承人、社會大眾、非遺主管部門、社會力量的高度認可。秉承“消費檢驗產品、市場傳承技藝”的理念,四川省老伙計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及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指導和支持下,擬在全省推廣“成都手作”模式,推進傳統(tǒng)工藝振興,促進非遺服務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作用進一步彰顯。
調研選品彝族銀飾非遺項目
手作模式將以品牌賦能產品,以跨界融合理念創(chuàng)新產品,以傳統(tǒng)工藝項目為抓手,創(chuàng)建“線上+線下”新消費體驗場景,打造“品牌+項目+傳承人+產品+旅游+互聯(lián)網(wǎng)”的文旅農商融合模式,著力解決非遺傳承發(fā)展中的思想觀念、傳承人生存、各自為戰(zhàn)、品牌知名度低、市場風險承擔等五大問題,實現(xiàn)傳承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調研,手作團隊發(fā)現(xiàn)了涼山非遺項目在傳承發(fā)展中的一些問題,也看到了涼山非遺的獨特優(yōu)勢和市場前景,手作團隊將深入分析調研數(shù)據(jù)和資料,引入手作模式,助力涼山州創(chuàng)建文旅新名片、非遺公共品牌“涼山手作”,讓涼山非遺走出去、活起來、火起來。“涼山手作”將以市場為核心、產品為抓手、工坊為載體,服務于傳承人、服務于鄉(xiāng)村振興、服務于涼山州社會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手作團隊將在涼山州政府及有關部門、傳承人、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將“涼山手作”打造成為非遺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的全國示范案例!
截至目前,手作團隊已對采樣的百余款涼山非遺商品進行了初選,價值五十余萬元的四十余款商品將進入線上渠道和線下實體門店展示銷售,屆時全國各地消費者都能通過手作平臺了解和購買到涼山非遺好物,感受涼山手作的品質和魅力。
(涼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涼山手作供稿供圖)
責編:朱珠
曹靜怡)日前,第九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這批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47項。如今,金華酸茶基地依托婺城區(qū)塔石鄉(xiāng)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每一道工序嚴格遵循古法,精益求精。從民間技藝到一項非遺名錄,這項習俗濃縮了千年農耕文明的生存智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xiàn)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xiàn)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tài)體驗、多維呈現(xiàn)”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xiàn)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