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位專家齊聚長沙 探討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中新網長沙6月2日電(向一鵬)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又為非遺帶來了什么樣的機遇?6月2日,湖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之“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論壇在長沙舉行,包括政府、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的相關專業人士以及非遺傳承人等四百余人參加。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認為,近年來,人們對非遺認識的范圍在不斷擴大,保護也在加深,非遺呈現出可持續發展態勢。非遺保護與傳承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紐帶,可以豐富鄉村的內涵和品質,并提升民眾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然而,很多地方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比較重視物質建設,非遺因無形性、活態性等特點未能得到切實保護。”趙罡表示,要將非遺保護與傳承納入到整體鄉村建設規劃體系,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特別是瀕危非遺項目傳承人的關切力度,把非遺融入到村民的現代生活之中,同時要因地制宜挖掘村寨傳統文化和非遺產品,避免同質化發展。
“村落的物質形態是各種非物質文化的表現,也是各種傳統工藝的結果,村落保護與傳統工藝振興相互勾連,相互影響。”在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文化遺產系主任陳紅雨看來,傳統手工藝匠人對于新農村建設十分重要,做適應客戶個性化、定制需求的產品是振興鄉村傳統手工藝的出路。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劉燦姣以“激發傳統村落活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為題向在場觀眾做了主題演講。“由于保護經驗不足、機制不健全、保護法律法規缺位、保護經費不足等原因,我們對傳統村落的保護還有待提升。”劉燦姣建議,要將傳統村落周邊的自然環境與傳統村落的活態文化,整體納入傳統村落保護之中,使傳統村落蘊含的日常習俗、節日慶典、手工技藝、特色建筑等都能轉化為優質旅游產品,讓村民在文化紅利中成為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力量。
在郴州市臨武縣大沖鄉油灣村,通過對臨武儺戲的傳承與創新,12年來,這個昔日的落后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旅游名村,這是通過挖掘特色非遺項目讓鄉村得到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對此,湖南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孫文輝表示,要深入挖掘鄉村的歷史文化內涵,讓有文化的鄉賢帶領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并將非遺項目物質化呈現,從而助力鄉村振興。
論壇中,多位主講嘉賓還與非遺傳承人進行了對話。據悉,此次論壇圍繞“新時代,非遺傳承助力鄉村振興”這一主題,旨在探討非遺傳承創新與鄉村振興的緊密聯系,為鄉村振興獻計獻策。(完)
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完善保護傳承體系。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找到非遺更多“打開方式”。新的一年,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讓更多非遺活躍鄉村全面振興大舞臺,添彩助力,點亮鄉村更加光明的前景。
各商圈紛紛推出非遺潮玩集市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消費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更令人驚喜的是,非遺周氏六體針灸首次公開12個凝聚周氏家族智慧的奇穴,并與傳統配穴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針灸體系。相信在非遺周氏六體針灸的引領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中醫針灸,讓這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