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大數據平臺的統計結果,中國有近90萬項非遺資源。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分布于村莊,根植于廣袤的鄉村生存和發展,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
然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使得鄉村非遺伴隨鄉村傳統文化日漸式微。隨著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迎來新的契機。不少地方通過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創新與傳承,讓非遺帶動產業興旺、村民致富,探索出“非遺+產業”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1、機緣巧合,走上竹編非遺技藝傳承路
赤水竹編工藝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次偶然的機會,90后妹子楊昌芹在政府的資助下到赤水學習竹編工藝,從此與竹編結下了不解之緣。楊昌芹成為了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憑借著傳承竹編非遺技藝,成為了當地青年創業和產業振興的榜樣。
在最初接觸到竹編工藝時,自幼學習美術積累的功底,讓17歲的楊昌芹編出來的東西比常人不同一些,這也引起了身為赤水竹編傳承人陳文蘭的關注。
陳文蘭是當地竹編名人,憑借竹編技藝先后被評為貴州省拔尖鄉土人才、貴州省“十大民間工藝大師”等稱號,并且成為赤水竹編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她的竹編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并遠銷港澳臺、日本、美國和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看到悟性極高的楊昌芹,陳文蘭竹如獲至寶,把楊昌芹收作徒弟,并把畢生的竹編技藝傳授給楊昌芹,希望楊昌芹把竹編工藝發揚光大。
2、探索創新工藝,拓寬“非遺”工藝產品市場
2008年楊昌芹成立了竹藝公司,從一個小加工作坊發展到公司化運營。在經營過程中,楊昌芹意識到學習新思維、大膽創新的重要性,于是開始摸索立體竹編工藝,嘗試將傳統手工藝與時尚、文化、生活相結合。
楊昌芹不斷帶領團隊考察學習,將傳統平面竹編成功轉化為立體竹編,創新出了竹編水杯、竹編茶具、竹編瓷器、竹編手提包、竹編首飾等一系列立體精細竹編工藝品,很受市場青睞。
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資金扶持下,楊昌芹成立了自己的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牽起手來,發展赤水的竹編工藝”,楊昌芹解釋自己公司命名的初衷。
3、培育產業人才,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為進一步帶動竹編工藝的發展傳承,楊昌芹發現必須要培育人才,帶動更多人參與進來。
于是,2019年楊昌芹在大同鎮上成立了集生產、銷售、加工、培訓等為一體的產學研基地,把培訓班“搬到”鄉村,面對面傳授本地農民竹編技藝。
楊昌芹通過“赤水竹編”這一非遺產業,直接或間接帶動當地上千人就業,其中很多是貧困留守婦女。2019年,她的公司擁有20多個商標、12項發明專利,產值達到1200萬元,還幫助貧困戶實現年入10萬元夢想。
如今,赤水有20萬人從事相關產業,很多人像楊昌芹一樣,吃上了“生態飯”、“手藝飯”。赤水竹編成為了助力貴州赤水脫貧攻堅的產業,也將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4、“旅游+竹編工藝”新模式,讓小產業匯聚大能量
近年來,國家提倡鄉村振興、三產融合等政策。貴州赤水擁有良好的紅色基因,紅色文化與傳統工藝相結合形成的旅游產品,深受游客喜愛。楊昌芹覺得,將政策、產業和當地資源有效結合,才能真正顯示出“小產業,大能量”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這一次,楊昌芹想到了“旅游+竹編工藝”的非遺產業發展新模式。在赤水當地黨委、政府幫助下,楊昌芹在赤水四洞溝景區游客接待中心旁開設了非遺展示銷售廳,第一次將赤水竹編工藝和旅游、休閑結合在一起。
除了與旅游結合之外,楊昌芹還把竹編工藝品登上電商平臺,受到國內外用戶的瘋搶。2020年,在農產品直播的助推之下,楊昌芹還帶領團隊采用直播的形式銷售竹編工藝品,成為網紅級非遺產品。
對于未來,楊昌芹表示要打造竹編工藝產業鏈,讓更多人端起非遺手藝的‘飯碗’,傳承非遺文化,創享美好生活。
從傳承到創新工藝,從培育非遺人才到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赤水竹編非遺工藝產業的壯大發展模式,顯示出“非遺+產業”在促進鄉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借助非遺產業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路徑。
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發展潛力巨大,不僅能為更多人提供就業創業的機會,為鄉村長遠發展留住人才;也能通過傳承、創新形成新的產業,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壯大鄉村經濟,帶動脫貧致富。為此,應重視非遺傳承與發展,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完善保護傳承體系。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找到非遺更多“打開方式”。新的一年,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讓更多非遺活躍鄉村全面振興大舞臺,添彩助力,點亮鄉村更加光明的前景。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