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貴州麻江:非遺進校園 傳承有新招
貴州麻江:
非遺進校園 傳承有新招
張軍 周召均 張安俊 趙龍才
麻江苗族織錦技藝、苗族蘆笙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苗族文化的根和魂。卡烏小學將苗族蘆笙舞開到大課間,將苗族織錦技藝引進課堂,增添了校園活力,將非遺保護傳承從孩子抓起,使之發揚光大。
苗族織錦構圖精美,用工精細,圖案靈活多變而不失為協調對稱,立體感強,美觀大方,具有較大的美學研究價值。麻江苗族織錦技藝于2008年納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校內的苗族織錦技藝傳習基地,該項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教學,從手織到機織,孩子們在動手傳習中親身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
“我覺得我們苗族的跳蘆笙和織錦都有趣很美麗,每次學織錦或跳蘆笙時我都會很認真。”卡烏小學學生熊好真在學習之余,喜歡上了苗族非遺文化的傳習。
每到大課間,在領舞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隨著歡快的苗族蘆笙舞曲跳動起來。民族文化帶著絢麗多姿,走進校園,走進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現在我想把我會的這些都教給學生,讓學生繼續傳承下去。”作為苗族蘆笙舞的教學老師,卡烏小學教師金信菊是一位苗族姑娘,從小就學習蘆笙舞蹈和苗族非遺文化。
卡烏小學的孩子們主要來自卡烏、龍江、富江等苗族村寨,這里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都是苗族的孩子,將非遺文化引進校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根深干壯而枝繁葉茂,師生們更加自信、更有信心。
將非遺傳承變為校園文化,讓非遺文化在孩子心里扎根,卡烏小學校長楊子江說:“讓孩子們學習民族文化,通過跳蘆笙操上織錦課,把我們民族文化傳揚下去。以建設優良校風、教風和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形成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晰的校園文明風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上一篇
下一篇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
大學生們在長江頭條的分享里,寫滿了他們與非遺匠人共同參與制作的生動場景。長江頭條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施展創意、助力非遺“破圈”的廣闊舞臺。當大學生將非遺文化實踐成果匯入長江頭條平臺,一場“青創賦能傳統”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