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人民網哈爾濱1月18日電 (韓婷澎)1月17日,由黑龍江省數字經濟研究會舉辦的“數字藏品助力傳統文化藝術創新發展”沙龍圓桌論壇舉行。來自黑龍江省行業部門、專家學者、行業協會、優秀企業代表等多位嘉賓圍繞用數字科技賦能傳統文化等領域話題進行深入探討。會上,牡丹江師范學院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究基地主任宋娟圍繞提高非遺傳承人新媒體傳播能力方面進行了交流。
宋娟表示,我國在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中一直高度重視非遺的傳播工作,特別是在新媒體傳播方面,具有個性化突出、表現形式豐富、受眾選擇多樣、信息發布實時等特點的新媒體,越來越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在國家文化數字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新媒體傳播是數字化非遺“活起來”“火起來”的重要傳播途徑。
宋娟介紹,牡丹江師范學院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基地、研究基地,2019年成為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部和社會保障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參與院校。2019年底到2021年,我們立足黑龍江省的國家級非遺傳統技藝——魚皮制作技藝,樺樹皮制作技藝,刺繡技藝,麥秸剪貼技藝,剪紙技藝,獲批并圓滿完成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研培班7項,培訓黑龍江非遺傳承人群213人。在此過程中,我們也能深刻地感受到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源遠流長,種類豐富,特別是在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宋娟表示,在人才培養的調研中發現,黑龍江非遺傳承人的新媒體傳播能力是短板,這也是掣肘龍江非遺傳播、產業化發展的原因之一。如何使非遺在文化數字化建設的新媒體時代煥發應有的生機與活力,讓新媒體快速普惠龍江非遺傳承人是地方高校必須承擔起的責任與義務。2022年,非遺研培教學團隊做了精心的教學研討與教學設計,申請并且獲批了文化和旅游部中國非遺研培計劃項目《黑龍江非遺新媒體傳播與運營》。項目面向黑龍江省非遺傳承人,擇優錄取了20名學員,2022年9月18日開始了一個月集中研修培訓,旨在使學員掌握新媒體傳播運營相關政策與理論知識;提高學員新媒體品牌創建意識和策劃能力;指導學員在新媒體平臺開展傳播與運營實踐,為龍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輸送非遺新媒體傳播的復合型人才。
宋娟表示,非遺數字化的快速發展為“非遺+電商”在為非遺傳承人們搭建展示匠心和技藝大舞臺的同時,更是鋪好了“老手藝數字化變現”的新路子。龍江非遺傳承人具備新媒體傳播的基本素養與綜合能力,融入新媒體傳播一線,勢必會成為推動龍江數字經濟建設的新發展。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七月流火,暑氣漸盛,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稻鄉旅游景區開啟首屆非遺美食文化節,這里承載著中國農業發展的開創性記憶,擁有濃郁的朝鮮族民俗風情。非遺美食文化節小吃攤位(樺川縣融媒體中心供圖)據了解,此次非遺美食文化節吸引八方來客4萬余人,帶